抗美援朝一等功臣,一人歼敌400美军,肠子被炸出体外仍坚持战斗
机枪摧毁敌机,你相信吗?这不是抗日神剧,这就是真实发生在上甘岭战役上的故事。1952年上甘岭战场,一位志愿军战士操作郭留诺夫重机枪,单人匹马枪杀400多名美军,在敌军轰炸之际,精准打中敌机尾部使其飞行员葬身火海,即使是被打中腹部,却依旧以超强的意志生生将肠子塞了回去,连续七天坚守阵地死战不退。这位在战场上如同神灵一般的人物,就是我国的一等功臣蒋诚。当时的上甘岭战场发生了什么,英雄蒋诚又是如何摧毁敌机的?
初入上甘岭阵地
1952年11月1日,此时的上甘岭战场已经进入了最激烈的胶着状态,负责防守阵地的15军也在多日的阻击过程中伤亡惨重,为了给敌军更加致命的一击,志愿军总部决定,由12军接替15军,对敌人发起最后的进攻,蒋诚也在此时跟随部队来到了朝鲜战场最危险的前线。
部队在经过三天的休整之后,蒋诚所在的12军92团接到命令,要求其迅速进入上甘岭537.7高地,担任此处高地的反击和防守任务。此时的上甘岭战场硝烟还未散去,阵地上到处都是志愿军牺牲的尸体和美军所投下的炮弹残骸,看到如此惨烈的一幕,蒋诚并没有丝毫的畏惧,他知道一旦踏上战场就再也没有了回头路,他向牺牲的战士们深深地敬了一个军礼,随后与战友一起重新修整工事,等待着总部最后的反攻命令。
展开剩余92%1952年11月11日,随着指战员一声令下,我军数百名火炮如同雨点一般倾泻在敌人的阵地上,在火炮的掩护之下,战士们随后向敌人所占据的南山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在一番惨烈的厮杀过后,我军成功夺回了敌人所占据的高地主峰,随后,蒋诚所在的连队担任了高地的防守任务。
连队的战士们在进入高地之后,立即进行工事修复,战士们知道美军的反扑很快就会到来,必须提前做好准备,随着时间的流逝,平静的阵地很快就被一阵急促的枪声打乱,敌人在坦克、飞机的掩护之下,向我军阵地发起了反扑,蒋诚和战友们见状,立即把机枪架在了前沿阵地,阻止着敌人的进攻。
当时蒋诚所使用的是SG43郭留诺夫机枪,该机枪曾是二战时期苏联军队的主要武器装备,机枪口径达到了7.62毫米,射速能够达到每分钟100发,其高射时的射程在500米左右,该机枪不仅射程远,其精准度也要优于同类型的武器,可以说光是凭借这样一把重机枪,我军在战场上就可以对敌军造成大面积的杀伤,该武器也是志愿军在战场上性能较为出众的重型武器。
但是这样一把重机枪却不是谁都能够轻易掌握的,机枪手不仅需要有十分精准的点射能力,还需要熟练地掌握机枪作战的各种战术技巧,蒋诚所在的重机枪组在此次防守作战中所担负的任务十分的重要。为了能够更大面积地杀伤敌军,蒋诚采取了曲线射击的方式,他将子弹越过敌人的前进部队,直接打到了敌人的阵地上,以此来消灭敌军更多的有生力量,在连续消灭了敌军的几名机枪手之后,蒋诚的进攻也是吸引了敌军的注意力,敌人随即将火炮主要集中于志愿军的机枪阵地。
机枪摧毁敌机
在敌人飞机火炮的狂轰滥炸之下,我军在高地的轻重机枪也是损失惨重,整个机枪组也只剩下蒋诚的重机枪可以勉强使用,眼看敌人的飞机不断盘旋于我军的上空,横扫着志愿军的阵地,蒋诚顾不得重机枪作战的战术要求,将机枪架到了阵地最前沿的主峰高地。
此时敌人的一架战斗机因为志愿军没有防空武器,正在肆无忌惮的对志愿军阵地进行低空袭击,对我军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看到这一幕,蒋诚直接调转机头,将重机枪的射界调到最高,对准敌机的机头就是一顿猛射,敌人的飞机躲闪不及,驾驶舱盖直接就被击碎,敌人的飞行员被这一发扫射吓得不轻,准备直接开溜。
蒋诚又怎么会放过如此绝佳的机会,他对着逃跑的敌机又是一顿连射,子弹最终打中了敌人飞机的尾翼,美军战机背后瞬间冒起了阵阵青烟,随着一声巨大的轰鸣声,敌人的战斗机最终落到地面,燃起了熊熊大火,敌方的飞行员也因此殒命。
其余的敌军飞行员看到这一幕,也是大惊失色,不敢再进行低空扫射,纷纷升到高空,进行俯冲射击,蒋诚虽然成功地击毁了敌机,却也因此暴露了他的目标,其所在的阵地也成为了美军的主要进攻目标。
敌人的战机像火舌一样喷吐着火焰,对着蒋诚所在的方向不断地发射,在敌人密集的火力覆盖之下,蒋诚小心地进行躲闪,但不幸的是,敌人的一枚炮弹还是落在了他的身边,随着一声爆炸声,蒋诚身旁的副射手和弹药手负了伤,他自己也被高速旋转的弹片刺中了腹部,甚至连肚皮都割破了,腹中的肠子顺着鲜血留了下来,巨大的疼痛感几乎快让他昏厥,但蒋诚凭借一股顽强的意志坚持了下来,并将肠子硬生生的塞了回去,随后他简单的进行了包扎,又一次举起机枪对敌人进行了扫射。
在志愿军92团战士的猛烈反扑之下,进攻的敌人最终溃败而去,我军成功地守住了阵地。战士们赶紧打扫战场,救助战场上的伤兵,此时的蒋诚喘着粗气躺在了阵地上,鲜血渗透了腰间的白布流了下来,几乎染红了他的整个衣裳,身旁的的战士们看到这一幕,赶忙把负伤的蒋诚搀扶出了阵地,随后战友们找到担架将他送到了后方的战地医院。
此次上甘岭战役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这片狭窄的区域内,敌我双方进行了反复的阵地争夺,彼此都伤亡严重,最终志愿军战士们凭借更加顽强的意志力夺回了阵地,并成功防守住了敌人的进攻,敌人在多次反扑无果之后,最终选择了放弃。上甘岭一战最终以我军胜利而告终,此次战斗是我军在朝鲜战场最为惨烈的一次战斗,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也在战斗过后,被迫与我国重新展开了和平谈判。
而蒋诚则在被送到战地医院之后,就因负伤过重,被紧急带到了手术室,经过三次全身麻醉,连续进行了4次手术之后,其腹内的弹片才被取了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蒋诚最终伤愈出院,随后回到了部队。战后,部队对战士们进行了功绩审核,在上甘岭战役中,蒋诚凭借重机枪一人枪杀了400多美军,甚至击毁了敌人的一架战机,即使被敌人击中,身负重伤之时,他也坚持不下火线,顽强地坚守在阵地上,正是因为有了重机枪组的援助,我军才能成功压制敌人的火力网点,减少了志愿军同志的伤亡。
经过志愿军司令部的批准,蒋诚荣获一等大功,并被授予了“人民功臣”的光荣称号。随后蒋诚又参加了在杭州举行的英模大会,并且受到了部队首长的亲切接见。
身藏功与名的老兵
1953年,持续了3年的抗美援朝战役最终以我军的胜利而告终,蒋诚也在一年之后,跟随部队回到了国家,随后驻扎在了浙江的江山市,在驻扎过程中,由于当地营房紧缺,上级命令立即修建营房住所,蒋诚也在此次建造营房的过程中,因认真负责荣获了一枚三等功勋章。
1955年2月10日,立下赫赫战功的蒋诚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主动要求返乡,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随后蒋诚离开了自己心心念念的部队和战友,仅仅带着一套便衣、16尺布票和悉心保护的数枚军功章回到了家乡四川省隆兴乡。
回到家乡的蒋诚并没有向任何人提起自己在战场上的光荣事迹,只是默默地重新拿起了锄头,成为了一名朴实的农民,每天下地耕田,种桑养蚕,过着极其平凡的日子。那时候蒋诚带着自己一家人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他的小儿子蒋明辉这样评价自己的父亲,我们就晓得他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不晓得他立过那么大的战功!爸爸性格好,话很少。对于蒋诚来说,他不在什么功名利禄,只希望能够踏踏实实地为祖国谋福利。
回到家乡后,蒋诚还担任过当地的民兵,并曾经在江津地区进行过铁路修建工作,在1964年的时候,隆兴乡兴起了发展养蚕养殖的工作,掌握着过硬养殖技术的蒋诚随后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家乡的养殖建设中。
养殖的工作十分的辛劳,从桑树的嫁接、蚕种的培育一直到蚕茧的收烘过程,蒋诚几乎每天都需要来回进行奔波,照顾每一家养蚕农户,在蒋诚的努力之下,隆兴乡的百姓通过养蚕获得了较为满足的生活。
但在常年累月的工作中,蒋诚将自己全部的心血都奉献给了家乡的民众,却也因此忽视了自己的家庭,在妻子的眼里,他是日夜辛劳的丈夫,但在孩子们看来,他却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蒋诚虽然是一个技术员工,但却一直处在国家的编制之外,多年来始终充当着临时工的角色,拿着十分微薄的收入,但是这些工资根本不足以给家人带来体面的生活。
家里的孩子几乎从来没有穿过合体的新衣服,就算是在结婚的时候也没有置办过什么体面的酒席,即使生活十分艰难,蒋诚却从没有想过向政府寻求帮助,也没有向身边的人透漏过自己一等功臣的身份,只有他的弟弟蒋启鹏对他的事迹略微了解一二。弟弟总希望哥哥能向上级反映一下情况,就算不要什么功勋,但至少可以领到退伍军人的基本工资,但面对弟弟的劝告,蒋诚却总是只有一句话,不要给组织添麻烦。他把自己所有的军功章统统锁进了柜子里,对于这位战场上的英雄来说,能够安稳地活在和平年代就已经是自己最大的幸福了。
贷款为家乡修路
1983年的时候,隆兴乡的百姓们意识到“要想富先修路”,只有修建一条通往外地的平坦公路,乡里居民们辛辛苦苦种下的桑蚕才能运输出去,只要这个产业能够实现发展,家乡的百姓都会拥有富足的生活,但想要完成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首先需要有足够的经费。
但国家当时刚刚推行了改革开放,各地的日子都是过得紧巴巴的,政府也没有足够的钱财支持当地的公路建设,虽然项目很早就提了出来,但是经费却始终到不了位。蒋诚对于家乡的修路工作十分的重视,但是经费问题该如何解决呀,随后他找到了当地的政府,并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可以让参与修建铁路的村民通过赚取工分的办法劳作,村民们拿到工分,然后再用工分换钱,随后政府同意了他的建议,家乡的修路计划开始展开。
为了能够成功修建公路,蒋诚带头和村民们进行工作,乡邻们也都知道修路对于家乡的重要性,现在有了领头羊,他们也是信心十足,纷纷加入了家乡的建设中,在蒋诚的带领下,乡亲们每天都干的热火朝天,进程是一日快过一日。
但就在修路持续到一半的时候,资金却出现了缺口,工人们领不到工资,很多人都不愿意继续再干下去,一些乡邻提议要求回去继续种田,看着面前修了一半的公路,蒋诚心里也是十分的苦恼,他知道乡亲们有自己的苦衷,但是路已经修了一半了,如果前功尽弃,未来想要再做起来就更加困难,而且乡村想要有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先把路修好,不然村民们种下的桑田就没法卖出外地,又怎么能够实现富足呢。
为了能够补上资金的缺口,蒋诚几乎是愁白了头发,当时村民的日子都不太好过,谁家都拿不出这笔修路钱,为了能够让修路工程尽快启动,蒋诚只能以个人的名义向当地的农村信用社贷了款。有了足够的资金之后,家乡的修路工作终于重新展开,大家也都回到了工地上开始继续干活,在蒋诚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一条连接县城的公路终于修好了,道路通了之后,村民辛辛苦苦养的蚕就能卖出去,乡里也是有了富兴的希望,这份功劳是属于蒋诚的。
但是路通了之后,蒋家却也因此背上了沉重的贷款,当时修路借的贷款连本带息有2400多万元,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笔很小的数目,但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却是一辈子的沉重负担。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一个正式职员的工资大概在50块钱左右,其一年算下来也就是600多块钱,也就是说一家人不眠不休要4年才能还清,但当时的蒋诚还不是正式员工,这样的一笔贷款对于他来说,可能需要更久的时间才能偿还清。
对于借贷这件事,蒋诚没有和任何人说,他总是默默地承担着这一切,没有向其他人请求过帮助,但是英雄始终都会迟暮呀,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身经百战的英雄如今成为了白发苍苍的老人,虽然这些年来,蒋诚一直在努力的偿还债务,但毕竟是心有不逮。
一天老人把自己的儿子叫到了身边,把当年借钱修路的事情告诉了他,对于父亲的借款,儿子十分的震惊,此时儿子蒋明辉刚刚参加工作三年,省吃俭用省下了1000多元的积蓄,但面对父亲的请求,儿子蒋明辉没有任何的抱怨,只是坚定地说了四个字“父债子还”,随后他把自己攒下的钱全部交给了父亲,并卖掉了自己准备好的新房,搬进了集体宿舍,为了帮父亲还清贷款他还因此欠下一笔外债。蒋诚知道自己的贷款给儿子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他并不后悔当年做的事情,在他的心中家乡的发展建设要远大于自己的家庭。
英雄身份曝光
从1955年离开部队,蒋诚已经隐姓埋名了数十载,如果不是1988年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或许他会默默地走完一生,可是上天似乎也不希望这样的英雄被永远的埋没,他的事迹最终通过一件偶然的意外被众人所知晓。
在1988年的时候,四川省合川县地区进行了县志修订,很多原先尘封的档案被众人所知晓,其中的一份《革命军人立功喜报》也被人们所发现,喜报上写着这样一段话,“贵府蒋诚同志在上甘岭战役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一等功一次,除按功给奖外,特此报喜。恭贺蒋诚同志为人民立功,全家光荣。”
王爵英带着疑惑查看了信中的投送地址,发现上面写的是四川省合川县兴隆乡,十分凑巧的是,王爵英和蒋诚的弟弟蒋启鹏既是师生也是同事,而且他也曾经听蒋启鹏说起过,自己的哥哥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王爵英怀疑是不是部队把邮寄地址写错了,把隆兴乡写成了兴隆乡,才导致查无此人,而这个喜报上的英雄就是蒋启鹏的哥哥蒋诚。
为了进一步了解事实的真相,他通过蒋启鹏了解到了蒋诚的事迹,随后经过多方调查,最终证实了这位深藏功与名数十年的抗战英雄。随着蒋诚一等功臣身份的曝光,当地政府在1988年9月,签发了《关于蒋诚同志收回县蚕桑站为工人享受全民职工待遇的通知》,这也是我国罕见由县级政府对队伍老兵直接签发的全职工待遇通知。在政府的帮助之下,蒋家的生活逐渐好转,蒋诚老英雄也安然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开始了自己的晚年生涯。
对于老人来说,虽然如今离开了工作岗位,但他为祖国为人民的心却从来都没有消退。在2014年的时候,家乡又发生了一件大事,村委会开始号召村民进行土地流转,并希望大家能够引入橄榄油种植,通过发展粮食作物改变家乡原本贫穷的面貌。但是对于理念并不先进的村民来说,他们不希望由于土地流转导致自己丢了饭碗,而且大家已经习惯种植桑蚕,不想要种植本身并不熟悉的橄榄油,为了说服民众,当地的村委会进行了很多的工作,但依旧困难重重。
在家乡转型的关键时刻,蒋诚老人再一次站了出来,他主动将自家的几亩土地全部进行了流转,并不断地向乡邻讲述土地流转的好处,在老人的努力之下,村民终于自发的听从了政府的号召,支持当地进行的转型事业,随着家乡转型扶贫工作的一步步展开,这个原先闭塞的村庄也是逐渐焕发了生机。
如今这位抗战时期的英雄已经93岁,随着英雄逐渐地老去,思维也是开始变得迟缓,有时候甚至会记不清家人的样貌,但老人心中那份对于祖国的热爱却从来没有停息,每当他看到电视剧中战士们跨过鸭绿江,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赴朝鲜战场,浑浊的双眼中总是会散发出不同于往日的别样光彩。
老人深藏功名十余载却始终无怨无悔,一心为了祖国的事业而努力,如今英雄已经老去,但是他的事迹终将被后人所永远铭记,这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罢了,也正是因为有众多像蒋诚老人这样,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才有着我们今天安定和平的生活环境。
发布于:天津市